浏览数量:7 作者:刘卫 发布时间: 2020-03-26 来源:本站
如果说乌美娜的《教学设计》是教学理论的骨架的话,那么崔允漷的《有效教学》便是对教学的有血有肉的提升指导,两者同样重要。我开始细细拜读崔允漷的这本书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。书中理论阐述的严密和系统让人感叹,也为我打开了很多新思路。
我对“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直接影响或意义的教学理论,是教师自己头脑中产生的”这句话有了一些思考。前面分享的老师希望号召一线教师也要像专家一样,偶尔做个教育教学的旁观者,以便更客观地审视教学。我想,专家讲授的教学理论提供了科学、系统的顶层式的框架设计,这无疑是教育者所需要的指导思想。我觉得,这还不够。老师只有把外授的教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品格,才能产生更加实践性的意义。
这就进一步让我联想到,老师的理论学习需要内化,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?其实,我们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,也应该是多元的,从学生角度出发的。例如,有一次我上了一节电脑绘画课。我讲完橘子的画法之后,让同学们每人画一个橘子。当我看到一个同学只画了四幅几乎一样的作品时,不禁想要批评他。“偷懒,这完全是在偷懒、敷衍、不认真”,我心想。当他被我叫起来解释时,他告诉大家,自己这幅画虽然简单,却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的时候,我心里在颤动。是啊,学生有自己的思考,不阈于老师的理论和大部分人的思维,真的很可贵。《父与子》漫画里,也有一些简单而寓意深刻的小图,这岂不是更加简洁的表达?谁说绘画一定是“浓妆艳抹”或工笔细描呢?
有自己的主见,教得高效,学得恰到好处,这也是有效教学吧。著名金融学家Graham在著作中曾经辨析过投资和投机的区别,这和有效教学机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这便是“是否有稳定的回报预期”,通俗点说就是一种对确定性把握的追求。教师要确立学生能得到的收益,对此必须因“益”施教。将有目的性与无目的性统一在教学中,便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本。
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千姿百态,而且也同时伴随着教育者个体的发展不断变化。教师的教育观念、知识结构、责任意识、教学效能感、教学能力、教学智慧等有千差万别,有效教学就是合理运用这些变数的影响。
面对孩子们的成长,教师能做的很多又很少。在有效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及学生的情绪特征,形成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主见,引导学生主动、积极、愉快地参与其中,这比让学生按照硬性规定的“学”有时候来得更有效可靠。
图/文:徐佳
编辑:刘卫
审核:高林平
南京市栖霞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丨 江苏基础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 丨 南京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丨 栖霞教育之家 丨
Copyright 2019 南京市南湾营小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南京焦点领动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